概述
實施“互聯網+”養老工程。
以實現養老服務供需平衡、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指定養老信息化標準及應用養老大數據為目標,具有“互聯網+”、“開放性”、“融合性”、“模塊化”、“大數據”等特點。
通過互聯網+手段搭建高效的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將成為養老服務生態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逐漸形成養老服務行業大數據,為政府監管和服務提供數據化支撐,為養老事業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背景
從全國老齡辦、民政部部門獲悉,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占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
現狀
中國的傳統文化決定了單純以進入養老院的養老方式無法滿足現實的養老需求,“421”模式將成為中國今后幾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
我國的養老模式是“9073”,即以居家養老(90%)為基礎、社區養老(7%)為依托、機構養老(3%)為支撐。
政策解讀
隨著《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頒布,”智慧養老”被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我國政府已開始高度重視養老問題,養老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信息技術與養老產業的結合疊加,給智慧養老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據調研機構數據預測,未來三年我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年復合增長率或在30%左右,到2020年將達到5萬億元的空間。
面臨問題
1:建設標準不統一,數據無法整合
當前養老市場多種居家養老產品涌入,無法實現各地平臺數據的匯總,對政府掌握養老人群及平臺數據情況存在監管問題。
2:平臺審核、監督、評價、淘汰機制不完善
針對養老行業服務商家入駐平臺門檻及資質審核,服務人員服務評價體系淘汰機制建設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和體系。
3:服務明細統計及對賬存在監管漏洞
運營商及服務商家數據造假,騙取國家養老財政補貼,造成老人無法享受應有的養老服務。
4:沒有統一的智慧養老服務指導中心
通過建立智慧養老大數據可視化監控指導中心,對機構及運營商服務進行監控,能隨時掌握老人整體情況,并及時掌握和匯總各地養老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形成規范化的智慧養老生態體系。
5:重復采購,造成養老資源浪費
由市級出資建立標準統一的養老服務平臺。
解決方案:
一、頂層規劃
1、遵循國標、立足市級 遵循民政部門制定的統一民政業務標準,以養老發展為項目展開點,立足于民政行業的的管理體質及相關資源,力爭將民政軟件打造為技術上先進、管理上實用的綜合業務信息平臺。
2、資源整合、平臺共享 建設時充分考慮資源整合,和頂層設計,技術層面高標準要求,最大程度上利用現有資源,通過新開發、完善整合等手段,保證政府資源利益,不會出現重復建設的可能性,不會出現資金浪費的可能性。
3、集中分散、彈性結合 智慧養老綜合服務云平臺遵循1+N建設模式,通過一個平臺形成全市一張網,不斷完善迭代至N項民政業務范疇。促進本地化養老信息化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統一化。
二、總體架構